教育科学师范专业认证
站内搜索:
认证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认证动态 >> 正文
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22-11-09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一、专业认证概述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专业质量外部保障机制,旨在判定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是否建有持续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重点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质量保障,保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

二是持续改进,引导专业依据质量标准达成评价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3.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教育评估机构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具体组织实施该省份的第二级认证工作。

4.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意义

师范类专业认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抓手

(2)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实现分层发展的突破口

(3)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体系的关键

(4)推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三大任务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任务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以评促建”,旨在通过“兜底”监测,督促高校加大师范类专业建设投入,保证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

“以评促改”,旨在通过“合格”认证,推动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

“以评促强”,旨在通过“卓越”认证,引导师范类专业做精做强,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卓越标准要求,形成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6.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特点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横向五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分级分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既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在认证理念、标准上与国际同频共振,数据先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手段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国家统一认证体系下,省部协同推进开展工作。既要求统一评估机构资质、统一认证标准、统一认证程序、统一结论审议,又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在国家基本要求基础上引导师范类专业分级分类、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建立以内部保障为主、内部保障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保障制度。既明确高校在师范类专业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自觉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又通过国家分级分类评价监测,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产出的师范类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师范类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采取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工作模式,强调用证据“说话”,说、做、证一致。既要求师范类专业对照标准开展自评自建,逐条举证说明标准达成情况,又要求专家对照标准逐条查证参评师范专业所说、所做、所证是否一致,并据此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作出评判。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行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既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常态监测,又基于认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周期性认证,专家定期进校把脉诊方,推动专业定期“评价-改进-提高”,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为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持久活力和动能。

7.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ed,SC):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8.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

(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高校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运用多种认证方法。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9.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体系

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高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现状和多样现状和特点,构建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五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三级监测认证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升,覆盖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五类专业,规范和引导师范专业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级: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

第二级: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

第三级: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第一级认证达标,才能申请第二级认证;通过第二级认证,才可以申请第三级认证。

10.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7个阶段。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方式: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版权所有: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类专业认证专题网

地址: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139号